资讯详情
8月16日,中国钢结构协会组织召开“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火灾力学性能研究及应用”科技成果评价视频会。该项目由中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建筑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
评价会邀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范重教授级高工为组长,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学院外籍院士,同济大学李国强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王立军教授级高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侯兆新正高工,北京工业大学张爱林教授为成员。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毅主持会议,中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王成、分公司总工程师杨洪春、项目总工高逸伦、项目总工孙瑜、项目总工陈禄泉、项目总工高辉,烟台大学王广勇教授、曲慧教授、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枫、郑蝉蝉研究员等项目完成人参加会议。
会上,烟台大学王广勇教授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研究背景、关键创新技术及成果应用等内容。评价委员会专家审阅了技术资料,经质询和讨论,认为该项目针对建筑结构抗火设计和火灾后性能评价共性技术问题,开展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耐火性能及抗火设计原理、火灾后力学性能评价方法以及火灾后抗震性能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创新成果1
建立了火灾下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耐火性能高效计算模型,可对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火灾下的受力性能进行快速分析和抗火设计。
创新成果2
基于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耐火性能试验,揭示了多种荷载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框架火灾下的变形、内力分布和破坏形态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抗火设计方法。
创新成果3
建立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升温、降温及火灾后全过程的力学性能计算模型,揭示了火灾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建立了火灾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力学性能的评价方法。
创新成果4
基于火灾后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建立了火灾后型钢混凝土柱的恢复力模型和火灾后型钢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计算模型,建立了火灾后型钢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价方法。
该成果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件、实用新型专利43件、软件著作权8件,成果纳入标准4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8篇,其中SCI/EI收录共42篇,出版专著2部。研究成果应用于北京中信大厦巨型钢管混凝土柱的抗火设计、中央电视台电视文化中心火灾后性能评估等20余项工程,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评价委员会认为,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火灾后型钢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评价方法和抗震性能评价方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