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未来,建筑业将继续发挥支柱产业作用,以改革创新新姿态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助力现代化建设,职责光荣、使命必达。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建筑业如何紧扣进入新发展阶段,着力推动行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如何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如何紧扣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改革转型,更好发挥支柱产业作用,对于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至关重要。
为此,本报邀请专家学者和行业主管部门、协会负责人以及企业代表,就如何推动建筑业在“十四五”开局起好步提出建议。本期我们整理了有关绿色、节能、环保的相关建言,以期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俊: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科研标准体系 迈向零能耗建筑
“十三五”时期,我国完成零能耗建筑领域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填补了引领性节能标准的空白,提出了2025-2030-2050年发展方向;研发了外墙、门窗、新风一体机等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产品;完成十三五科技示范80万平方米,研究成果规模化应用1000万平方米,引领建筑节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布局“一带一路”,引领国际合作。依托“科技部近零能耗建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强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会议,牵头国际合作项目,引领本领域国际合作。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郝际平:
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 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作为全国性社团组织,我们愿为钢结构行业的发展,为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继续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秘书长吴景山:
提高能效优化用能 加快实现碳达峰
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建筑业要采取进一步行动,控增量、减存量,从建筑能源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力,既要保供给,又要减排放,争取2030年前建筑领域碳达峰。
四是积极探索农村建筑电气化、清洁化和低碳化的新模式。通过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实现农村建筑低碳发展,逐步实现农村从建筑耗能到产能,通过低碳技术推广扶持农村经济发展。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唐修国:
加大“装配式竖向混凝土结构”技术应用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迅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以“预制水平构件+预制围护与内隔墙+装配式装修”为主的装配式建筑系统,并逐渐向以“智能建造”为核心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向健康发展。但从具体实践看,大部分地区在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时,仍以“水平结构预制+其他非结构部分预制”技术为主,混凝土主体结构整体预制率偏低,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推广和国家政策的全面落地造成了一些影响,推广竖向混凝土结构预制技术刻不容缓。
总体来看,当前竖向混凝土结构预制技术仍存在成本高、安装困难、施工效率低、灌浆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在此建议:一方面,建筑业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技术上大力创新和实验;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竖向混凝土结构预制技术的推广力度,搭建培训平台,在政策上倾斜鼓励企业创新。
三一集团联合国内权威专家,研发出了以“空腔+搭接+现浇”为核心的SPCS3.0竖向混凝土结构预制技术,形成了团体标准CECS579-2019,可以实现墙柱梁板全预制、地下地上全装配,大幅减少人工需求,达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智能建造、绿色发展的目标,已在湖南、上海、天津、北京、山东、重庆等地完成项目落地,施工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或机构组织考察、论证和推广。
北京建工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烁:
让建筑固废全部找到归宿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建筑垃圾存量已高达200多亿吨,年新增约35亿吨,是数量最大的城市固体废弃物。2020年建筑垃圾的污染防治被正式纳入《固废法》,各地区相关管理条例也随之相继出台,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置行业带进“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局面,但“繁荣”的背后依然难以掩盖行业中隐患,如何引导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是行百里半九十,问题解决到位城市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35个试点城市的不完全统计,至2020年6月共有593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其中绝大部分项目都仅能处置纯废弃混凝土,企业技术低端化,但对真正影响城市环境的高混杂的砖混类拆除垃圾、成分复杂的装修垃圾却少人问津,个别拥有处置能力的企业影响力有限,对城市管理者而言,投入财力人力问题却依然存在。
二是政府引导,加强对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置领域的研究。在五类建筑拆除垃圾中,装修垃圾成分最复杂,源化处置的需求不断增加,成为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其产生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处置项目选址难、设施少、处理能力不足,专业处置技术与专属设备的缺乏,制约行业发展。目前,全国稳定运行的装修垃圾处置项目极少,包括北京,广州等城市尚没专用于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置的固定设施。
缺乏行业系统性研究,对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与装备研究不足亟待改善。政府主管部门在技术创新政策上应加强政策导向,鼓励、激励从业企业积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平台,打造全链条专门性科研平台,打造示范工程和示范企业并推广,联合行业协会管理政策研究,为尽快解决建筑垃圾管控问题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