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2022年9月17-18日,中国建筑文化论坛2022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南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全国各地关心建筑文化的高校科研所、设计企业、专业媒体等单位的院士、建筑师以及专家学者代表出席学术年会。
论坛的主题为“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建构”,分别从理论和建筑实践两方面开展学术研讨,推动中国建筑文化学术论体系的建构。
开幕式上,中国建筑学会修龙理事长发表视频致辞,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周岚厅长,东南大学吴刚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先生于现场致辞,中国工程院孟建民院士、庄惟敏院士、梅洪元院士,邵韦平大师、周恺大师也进行了现场连线。
在《是建构中国建筑文化体系的时候了——“现代性”的反思和新构》的演讲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程泰宁认为中国建筑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从理论建构与制度创新两个方面有所突破。建构中国建筑文化体系,不仅需要我们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也要弄清西方文化的来龙去脉,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程泰宁提出,目前我们的建筑文化正面临“现代性困境”。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的思维特征是“分解”“还原”,于是建筑就有了“三要素”(适用、坚固、美观),四原则(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有了基本范畴和派生范畴;还催生了诸如“范式”,“类型学”,“模式语言”,“空间句法”等等方法论的研究。但以科学理性来诠释世界、诠释建筑,不仅难以窥得全貌,而且往往还会陷入机械和僵化。
“建筑之于我,始终有一种神圣乃至神秘的感觉。设计的项目越多,接触的东西越多,越是觉得在建筑学的大海中游泳,实在是无边无垠,而又深不可测。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纳米材料、虚拟空间会给建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互联网、数字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怎样反馈给建筑?跨文化发展带来的碰撞交流,又将使人们的审美方式、价值取向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都是难以预测的。”多年前程泰宁曾经就写过这样的话。这些年,有机会主持了工程院一些重点或重大课题,令他深有感触的是:不少学科的研究成果看起来很“科学”:有数学模型,有量化分析,还有大数据支撑;逻辑清晰,本身也很“闭环”,但是,由于缺乏与相关的学科,以及外部条件(例如:体制、运维)的整体思考,特别是忽视对现实中种种复杂的不确定因素的考虑,往往最后很难落地。在规划中,我们不断提出过“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立体城市”,“韧性城市”等等,但面对当下已经相当严重的城市病,究竟如何综合解决,仍然是一个有待破解的难题。
要走出困境,只有在“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现代性——我们自己的新的话语体系。基于对现代性的反思,同时也是基于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程院士提出“回归自然“——希望以“自然”为哲学本体,探索建筑学的“规律性”,同时以整体性、模糊性和科学理性有机结合的“自然而然”的思维模式来诠释建筑。从而构建一个既有中国文化精神,同时又为世界所接受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体系。程院士期望,建筑学能够走出“理性的铁笼”,在科学与人文、个体与整体之间找到平衡。通过整体性的多维思考,进入一个融境界、意境、语言为一体的,诗与远方的新境界。
本次论坛汇聚了各学科有识之士,在跨学科和跨文化语境下探讨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的相关内容、价值以及在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的文化思考。其中所包含的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和贡献、对于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建立,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和实质有效的意义。
来源:南京晨报/爱南京